Lofter就像茫茫大海,我们仅能看到它浅浅的一层。
这是海上的一艘小船,偶尔也从岸边带点蔬菜水果。
(如有不允许转载的请告知,将会尽快删除。)

  贴纸船  

整理思路,有点乱

本本:

1.前两天收到一份数据,据说“改版后数据变化不显著”,跟之前埋点做出来的数据预测趋势不一样。心理纳闷不应该啊,这种功能引导性特别强的改动,照理来说应该在微观操作的数据上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才对。倒腾了一下午,终于整理了出来,发现之前问题出在哪儿了——参考系没选对。事实证明,这样的改动,确实得到了它应有的数据表现。

其实做数据分析最重要的还是要理解业务和分析目的吧?

心理学很注重实验思维的培养,实验最重要的是假设和变量控制,而假设最重要的又是理论建构和推论,对实验目的理解是第一位的。

用研的半年实习,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只是关于研究目理解的这么一个小点。这个职位在公司里往往处于辅助地位,但其实它本身是能发挥出非常大价值的,只是有太多人,在目的理解的这第一个环节上就已经错失了机会。根本没有真正理解,上游产品和设计为什么想要发起这项研究,而只是刻板地做,而已。既然自己都没做好,也就不要抱怨别人会说“用研无用”了。

回头去看以前学的这点东西竟然还能派上用场,也是神奇。


2.对产品的未来其实一直有种深深地不安,但又只是直觉性的,没法以很符合逻辑的方式演绎出来,没法说服人。说实话,也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想太多产品的问题。作为一个设计师,还是要首先保证设计本身不出问题。

从知道envato那一瞬间起,突然有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我们一直占优势的地方,可能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因为我们没精力好好去做,而被蚕食掉。envato,可以让我很轻松地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网站,并且可以更符合我的个性化需求——平台的思路让更多设计师参与进来,收费的模式让服务可以更加贴心。它创立的时间比我们久远得多,也更有耐心去挖掘这块“看起来不大的蛋糕”。

突然想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金融领域工作的朋友,常常会提及一个概念,所谓“价值投资”,看的是未来的大趋势,而不是当下买进卖出的具体价格。只看当下的交易是投机,而长线投资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虽然我自己其实一直是把lo当写日记的地方在用,但是这么段时间以来,越来越觉得它不适合用来发很水的吐槽,自拍?我想也是。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内容沉淀的东西,只适合阅后即消失,不要留在我的“日记本”或者“作品集”里,留下来反而会成为污点——如果这些内容的集合,是作为别人了解我的重要入口,那么必然是越水的内容出现越少越好。

“只有越熟的朋友,才会聊些越没营养的话题”

前段时间还在跟人讨论这个,恋人相处到最后,聊完了理想、人生之后,总要回归到无聊的生活琐事。因为人的见识是有限的,那些有营养的话题总是会很快就聊完了。不会聊无聊话题的cp,很容易就此陷入了沉默,然后就掰了。

但是,你会和还没熟起来的朋友聊很无聊的话题么? 这个时候正是建立自己形象的时候,聊无聊的内容,往往就容易被人贴上了“无聊”的标签。能承载你“无聊”的人,一定是和你很亲近的人了,并且,也只有他们才愿意关注,并且喜欢关注你的“无聊的人生”。


想想你在用各种社交软件时发布的内容的变化就可以了解这种现象了。

往往一开始只加了那么几个熟悉的人,所以愿意发一些无病呻吟的吐槽和一惊一乍,因为你知道只有他们会看到。

慢慢的,你加的人越来越多,不那么熟悉的人也加入了进来,被无形的社交压力引导着,你开始发一些假正经的东西,晒幸福,晒有钱,晒能力。

好友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加入进来,甚至包括了你的父母,老师,会议上认识的各种大大。你开始不敢随便发东西了,担心自己每次lowB的发布,都是在给形象减分,让人看着心烦,说不定直接就把你拉黑了。

于是,你开始觉得不自在,为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交圈,放弃了自己吐槽灌水的自在。然后,你开始寻找下一个还没什么人用的社交软件。。。

整个过程的变化,只是因为有越来越多不够亲近的“熟人”的加入。试问如果不是身边的朋友,又不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你有动力去关注他朋友圈里那些根本看不懂的自娱自乐么?如果有一个不熟悉的人总在朋友圈里发自拍刷屏,我肯定第一个拉黑他/她。


用lo用越久,越想把它当做自己写写东西的地方好好打理起来。身边被它吸引来的大v,往往首先是因为它够逼格,模板多,重版权,最贴近个性化的个人网站。又是因为看中这些的最早的那批人,往往来自于摄影圈和设计圈,才形成了这样的社区氛围。而所谓的社区氛围,也只是在这样的人都聚集到一起之后才发生的吧。

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其实公众号也是这种需求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它代表着我专业的那一面,我想被人认可,想被更多人知道,想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但这个形象,一定是与我在朋友圈里发布的水水的内容互相排斥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年代,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当内容丰富到一定程度之后,更重要的已经不是提供更多内容,而是帮我们快速找到我最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你总是发布水文,我一定会把你屏蔽掉,因为你文章质量的“信用”被降低了。就如同app总是弹一些无关痛痒我不感兴趣的推送时,我要么会马上关掉你的通知权限,要么就会习惯性忽视所有你发给我的东西。app设计中倡导不要滥用通知,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因为,从进化角度看,人会很快地适应并自动忽略掉那些对自己价值较低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刚跟朋友聊天,感觉自己刚才的说法也不尽然。如果图片本身是水水的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它组织成一个故事,让它承载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人们对它的想象,那么它的价值就可以瞬间满格了。

就比如原本平凡无奇的西湖,包括湖边的小小墓,如果不是因为承载了白娘子、苏小小的爱情故事,怎么看都怎么觉得普通。

人们总是会期待着一个故事——而文化就意味着故事本身。(内心os:最近一定是被《人类简史》洗脑了,开口故事闭口故事)

这也是我认为为什么二次元领域可以这样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个原本最适合承载图片的社区,竟然还能承载文字,图文一起,才能讲出最动听的故事;它能满足大大个人作品集要个性要逼格的需求,还能满足小透明通过lu标签看内容的需求。简直是完美。


前天在跟朋友讨论mono,觉得同样是内容社区,一个它比我们好很多的地方就是,它是个会讲故事的app。干巴巴的一张图,就是一张图而已,但它用一系列的图,讲出了很多动听的故事。

其实易信的晒一晒,就是个会讲故事的所在,所以哪怕照片普遍很low,但是参与的人还是玩得津津有味。


嗯,总结一句就是,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产品。不过今天实在是做了一个反例,啰嗦坏了ORZ......

转载自:本本
评论
热度(3)
© 贴纸船 | Powered by LOFTER